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梁君健:我以为这是一个通过音乐逆袭的故事,却看到孩子们愿望破碎后独有的力量

梁君健,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蒲公英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出生在北京,在他们初二、初三转学之前,很少在老家生活过。他们是社会学定义中的“流动儿童”,这是一个常见的标签,也是很多人关怀的社会议题。但是随着我们的拍摄,我们觉得在标签之下,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世界,是他们生动鲜活的青春,他们的少年时代。

长大之前,放声歌唱

2025.6.7 深圳

大家好,我叫梁君健,我在大学里教书,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部即将上映的纪录电影《风起前的蒲公英》

生机勃勃的蒲公英中学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蒲公英中学,它是北京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经政府批准的、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的初中

2017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蒲公英中学,校门外的这条马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周围的几个村子里住着五六万在北京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每到早上七八点钟,马路上就挤满了等公交车的人群,大家要在这儿坐公交到附近的地铁站,再顺着地铁去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一天的工作。

跨过这条马路,就来到了蒲公英中学。

一进去我就被这个校园惊到了,蒲公英中学以前是老三余村的村办工厂,教学楼是由老厂房改造成的,学校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墙上画了各种各样的壁画。

尤其是进到跨院里时,迎面的墙上画着一幅巨大的蒲公英,特别生动,特别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正是蒲公英中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去学校之前,我的一个师兄向我介绍了蒲公英中学的合唱团。他告诉我,这个合唱团很不容易,几乎所有孩子在小学时都没有上过音乐课,甚至连音乐老师是谁都不知道。但是经过初中一两年的训练,他们可以和专业的合唱团同台竞技,甚至拿过全国合唱比赛的亚军。

蒲公英合唱团的领队是袁小燕老师,她已经在这所学校里教了十多年音乐。

袁小燕老师与蒲公英合唱团

蒲公英的孩子们到了初二或初三,都需要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准备中考,所以合唱团的人员流动特别大,有些孩子刚学会唱一两首歌,就要离开北京回自己的家乡了。

校长告诉我,前几年每当孩子们离开的时候,袁老师都会难过流泪。但当我们认识袁老师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她的情绪已经变得平和,不再因此哭泣。她现在是孩子们坚定的保护者和支持者。

这些信息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在我的设想里,这会是一个底层逆袭的励志故事——一群小学时连音乐老师是谁都不知道的孩子,去借助音乐实现他们的梦想,证明他们的人生价值。很励志,有反转,戏剧性也很强。我想只要跟拍完成这样的故事弧线,片子就成了。

这个选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象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里面有一群初中的孩子在歌唱。

那年暑假,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因为北京大兴区规划的变化,蒲公英学校要在2017年年底搬到新建的校舍里去。我立刻有了紧迫感,因为记录学校搬迁的过程是特别有价值的,它不仅是每个孩子要经历的一次动荡,也是北京这座城市变迁的缩影。

我决定不管有没有准备好,立即开始纪录片的拍摄。

四个主角

2017年9月,纪录片开始拍摄。就像我最开始的印象那样,蒲公英中学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孩子们总是在操场上大叫大闹,充满欢声笑语。

有一个早晨我拍摄孩子们吃早饭,他们讨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豆浆最甜。画面右侧捧着豆浆的光头小男孩叫权煜飞,他认为第二轮的豆浆最甜,因为他觉得厨房师傅们在做第二次豆浆的时候,总会多放一点糖。

这是那天早上最热烈的一个小话题,关于甜蜜。

关于豆浆的讨论,一个有关“甜蜜”的话题

这个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小男孩就是权煜飞,是最早跃入我们镜头的拍摄对象。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跟着老师去做家访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家里满满一面墙上都贴着他的奖状。他也有些调皮捣蛋,在合唱团里总被袁老师点名。

权煜飞

最吸引我们的是权煜飞天性一般的好奇心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他对一切陌生的事情都很感兴趣。

除了合唱团,他还参加了学校的摇滚乐队,参加了《狮子王》音乐剧的演出。每到周末,他就会在脖子上挂上一张蓝色的北京公交卡,满城市到处转悠。

拍摄时我们提到某个地点,他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该先坐什么车,到了哪一站再换乘什么车,就像他的脑子里长着一张北京市的公交地图一样。

权煜飞的脖子上总是挂着一张蓝色的北京公交卡

正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开始慢慢感受到,虽然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但是每个人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理解。

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北京,有的是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带来了北京,他们在这座城市里长大,但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感受和我们又不太一样。

跟着孩子们坐大巴车去参加演出的时候,他们经常四处张望,谈论车窗外路过的城市景观。有一次经过西二环,一个男孩突然认出来这是他父亲之前做工的地方,他特别高兴地告诉所有的同伴。

还有一次孩子们坐车经过东四环,他们看着远处的高楼,车里只有权煜飞很快地认出这是CBD,其他的孩子大多没来过。一个小女孩很惊讶地说,为什么在这样的高楼大厦附近,还会有破破烂烂的平房?

和独来独往的权煜飞不太一样,张展豪是一个孩子王。我们开始拍摄的时候他上初二,是四个主角中年级最高的一个。

张展豪

张展豪特别懂事,他很心疼自己的父母,也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

拍摄中有一个段落特别令人动容,那天张展豪的父亲接他放学回家,父子俩在一个路边摊吃晚饭,张展豪拿起一张豆皮,卷了一筷子的京酱肉丝递给父亲。

张展豪教室的屋顶上贴满了纸飞机,上面写的是孩子们未来的梦想。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但是他又在这三行字上划了一条横线,不知道是没有完全想好,还是思考之后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心里一直很清楚,如果未来想上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就必须尽早回到他的生源地,去适应那里的学习节奏。

在我们拍摄的第一年结束之后,张展豪转学回到了河北县城的一所中学去读初三,成为这部纪录片里第一个离开合唱团的同学

这个女孩叫王路遥,她和权煜飞是一个年级的。在初一阶段的排练里,她总是默默无闻,人也比较内向,唱歌时声音很小,唱完就走,不太爱说话。

王路遥

到了初一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其实唱得很好。

有一次排练,袁老师只给她弹了几个和弦,她就把整首歌曲都唱了下来。袁老师鼓励她说,你其实所有的音都是对的,但你声音太小了,要放开一点,我还指望着你在第二声部给我撑起一片天呢。

王路遥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她非常大的变化。

冯小云是这四个孩子里最小的,在我们拍摄第二年才入学初一。但是她一进来就展现出了极强的音乐的天分。

冯小云

当时袁老师在给合唱团的新生做音乐测试,路遥和其他高年级的孩子们旁听。大多数时候孩子们总在窃窃私语,讨论着每一个新生唱得怎么样,但是轮到冯小云唱的时候,全场都安静了。袁老师听着冯小云唱歌,笑得特别开心。

冯小云也是那年合唱团里第一个唱出HighC的女孩,的确很不简单。

在两年的拍摄周期里,我们一共拍了十几个孩子和他们家庭的故事。最终我们选择了这四个孩子,以他们依次离开合唱团的过程,来展示影片对于成长的思考。

改组中的阵痛

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这个故事更复杂的面向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我很快发现,这些孩子们唱得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大家的嗓音五花八门,经常互相打架,出现配合的问题。有时候教室里闹哄哄的,袁老师还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维持秩序。

到了初二,男孩们先后进入了变声期,原本留下来的男同学就只有七八个人,变声让男生声部更加唱不到一块了。

于是在我们拍摄第二年的时候,袁老师开始劝剩下的男生离队,她要把这个合唱团改组成一个只有女生的合唱团

袁老师宣布合唱团改组

简短的告别之后,其他的男生都走了,只有权煜飞还想留下来。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星期里,他一直在合唱团里待着,跟着女孩们一起参加排练。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很慢,但权煜飞逐渐对合唱团有了感情,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在那个学期初,合唱团开始排练《北京欢迎你》,要在中网比赛开幕式上表演。这是权煜飞最投入的时候,他特别想加入这次演出,排练时努力地表现自己。他还仔细琢磨谱子,甚至发现了袁老师发的曲谱中有一处错误,袁老师也立即肯定了他的发现。

2018年中网比赛开幕式上,蒲公英合唱团演唱《北京欢迎你》

我们当时觉得,这个从前总是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他终于开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开始努力融入合唱团,去琢磨音乐,琢磨怎样和大家配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

但就在《北京欢迎你》唱完之后,权煜飞不得不离开,他在合唱团的生涯戛然而止

改组后的那两三周,每次合唱团排练,权煜飞都会偷偷溜到排练教室里,搬着凳子坐在靠墙的角落。

有时他默默地支着自己的下巴,听女孩们歌唱,有时他会故意扒拉窗户,弄出一些动静来。我想,他可能是希望老师注意到他吧。

拍这段的时候我很心疼,这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他其实很想和老师争取,很想说出自己心里的期望,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两三周之后,权煜飞不再来了。他彻底离开了合唱团。

我常常想,权煜飞的身上究竟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学习好、活泼、有好奇心,对喜欢的事情愿意投入。但他也不得不面对他无法左右的决定,面对被拒绝,面对期望落空和离开。这可能就是成长所伴随的阵痛。

随着拍摄的进行,每个孩子身上的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们发现,该如何去面对希望破灭这件事,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我怕你走这条路吃亏”

王路遥,那个初一时特别内向的女孩,我们后来发现她的性格其实很要强。

老师发下数学卷子,面对镜头,她会小心翼翼地用橡皮把自己的分数遮住。

冯小云面试时惊艳全场,路遥明显有些不甘心,面试结束后她特地留下来问袁老师,是我们这一届唱得好,还是新一届唱得好?

升初二之后,路遥的个性逐渐放开了,尤其在袁老师的鼓励下,她变得更加积极,唱歌的声音开始变大,也开始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

袁老师选新团长的时候,她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是她难得为自己争取的时刻。

当上团长后,她会主动在袁老师有事时带着大家温习谱子。

我们发现,在初二的上半学期,合唱团构成了路遥个人价值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

那年秋天,合唱团得到机会在一场慈善晚宴上演出,表演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底下坐着黄晓明。唱完之后,路遥就立刻冲了出去,直接跨过了黄晓明的经纪人,拉住黄晓明的手问:“你愿不愿意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合张影?”黄晓明高兴地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合影之后,路遥激动得满脸通红,跑去找袁老师反复描述这个过程。她说:我太自豪了,太高兴了,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合唱团很有价值感、很投入的孩子,也不得不在初二上学期结束的时候面临离开。

路遥的父亲计划让她初三转学回老家,希望她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业上,全心全意地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路遥有一个哥哥在其他城市上大学,她的妈妈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平常路遥的生活都是她的父亲在照料。每周五下午,她的父亲会开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接她回家,给她做饭,看着她写功课。

有一次放学路上,王路遥试探着问爸爸,自己以后如果专门学音乐怎么样?他爸爸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我们就是普通人家,不认识谁,我怕你走这条路以后吃亏。我们不希望你考一个多好的学校,但能上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之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后来排练的时候,路遥和袁老师哭了一次,她告诉袁老师,自己一定不会离开的,她想继续唱歌。她还承诺袁老师会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让爸爸安心。

但是过了寒假,王路遥没有再来排练。她还是离开了合唱团。

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相比之下,冯小云是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

我们第一次见小云父亲是陪着袁老师去做家访,大多数时间她的父亲都板着脸,看上去很不好打交道的样子。

但当袁老师最后问他,对学校还有什么建议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露出了笑容。他说,我觉得你们让孩子们去唱歌特别好。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袁老师,自己印象中就只有那英、刘欢那些老一代的歌手了。

冯小云的父亲

秋季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邀请家长读孩子们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冯小云爸爸读信的时候非常动容,他拉着女儿的手说,小云,你这半年长大多了,从这封信里就能看出来。

小云也很高兴,她问爸爸,那你愿意支持我的音乐梦想吗?

小云爸爸脱口而出,我们肯定支持你,你只要学好,做什么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个让人非常有信心的故事——小云有很好的音乐天分,她在合唱团得到了一些专业训练,还拥有一个愿意支持她的家庭。我们觉得可能会有不错的结果。

初一那年冬天,小云前去一所专业的音乐学校参加考试。小云的爸爸开车全程陪着她,给她鼓励,帮她宽心,在小云紧张的时候主动伸出手来和她击掌。

如果小云通过了考试,接下来的两年中,她会一边在蒲公英中学学习文化课,一边在这所音乐学校里系统地学习音乐专业。

但最终,小云没有通过考试。

不是因为她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她专业不行,而是因为她在一项与专业无关的得分上得了很低的评价。具体的原因大家可以去片子中看,它其实和一项社会性的规则有关,而当时的小云作为一个天真的孩子,并没有习得这样的社会规则。

每个人对这种社会规则和社会筛选都有自己的态度,但我觉得在一个孩子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经历这样残酷的过程,经历一场巨大的失望,是非常让人心酸的。

小云从老师的短信中得知了落选的消息。当时她正和爸爸妈妈吃饭,特别努力地控制情绪,只用了三个字告诉自己的父母:落选了。

但几分钟后小云还是忍不住对着镜头抱怨,说自己完全没心情吃饭。

得知落选消息后失落的小云

愿望破碎之后

冯小云、王路遥、权煜飞、张展豪,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先后面临着自己小小梦想的破灭。他们的愿望被打碎了,打碎之后,他们要如何面对?

后来的整个春天里,小云的情绪都很不好,袁老师经常去找她聊天,鼓励她,希望她从情绪中走出来。

2019年9月,新学期开学,拍摄也接近尾声,我们最后一次来到音乐教室拍摄孩子们的排练。最开始我们没有在人群中看到冯小云,袁老师也感叹初二的同学来得太少。我们想,大约又有一批孩子悄悄离开了合唱团。

但就在排练将要开始的时候,小云从后门闪了进来,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第一排的座位上,我们的镜头恰好记录下了这一幕。

她看见了镜头和镜头后的我们,露出了笑容。看到她的笑容,看到她仍然留在合唱团里,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欣慰。她遇到的那个打击,看上去已经过去了。

四年后,片子完成了,我们邀请几位主要的拍摄对象来确认最后一稿剪辑。没想到冯小云看完影片之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理解王路遥的爸爸。”

因为路遥爸爸所担心的事,就恰恰发生在小云的身上。

我有时会想,当年的挫折对小云来讲,究竟有没有过去?这很难判断。对于生命中很多不那么美好的体验,我们常常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不断去思考它、品味它、理解它。

可能随着小云的成长,她也在不断地重新理解当年的经历,重新理解自己的痛苦。

逆袭❌ 成长✅

2019年拍摄完成之后,我们获得了800多个小时的素材。该如何去剪辑这些素材?这是接下来四年里困扰我们的事情。

最初开始拍摄的时候,我们设想的是跟随袁老师、跟随这个合唱团里面最出色的几位同学,去拍摄他们为比赛做的准备,记录他们在舞台上的优秀表现,最终展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自信与成长。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拍摄。首先当然没有什么逆袭的故事,而且我们也很难找到以往纪录片里所谓的“主线人物”。每当我们开始熟悉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转学了,从镜头前离开了。

我记得第一个转学的拍摄对象叫史甜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她是蒲公英合唱团的团长,唱得特别好,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是个很可爱的女孩。

史甜雨(左起第二个女生)

但就在拍摄开始两三个月之后,2017年底,为了更好地适应老家的教学体系,史甜雨转学回到淮安。

在这之前,我们还去拍摄过几次她父亲工作的场景,也跟她的父亲逐渐熟悉起来。史甜雨的父亲在北京做装修工作,操作十分娴熟。

史甜雨的父亲

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孩子的父母。他们大多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来到这座城市,那时候正逢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整个城市都在飞速建设、飞速发展中。

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是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代人。他们没有受过特别好的教育,但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生养了他们的子女,并努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蒲公英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出生在北京,在他们初二、初三转学之前,很少在老家生活过。他们是社会学定义中的“流动儿童”,这是一个常见的标签,也是很多人关怀的社会议题。

但是随着我们的拍摄,我们觉得在标签之下,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世界,是他们生动鲜活的青春,他们的少年时代。

我们也会发现,孩子们关心的事情和我们关心的事情好像不太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一些意义、一些问题,好像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讲并不是如此。

记得在拍摄的第一次演出之前,袁老师不断提醒孩子们“饱吹饿唱”,一定不要吃太多。结果孩子们虽然没吃多,但喝了不少碳酸饮料,一个个肚子胀胀的,唱歌的时候也荒腔走板,演出不太成功。

可是孩子们仍然很开心。那天晚上坐大巴车回学校的时候已经凌晨12点多,他们还在车上一直唱歌、聊天,互相讲童话故事。

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会珍惜生活中各种各样外出的机会,他们会细致地去体会每一碗豆浆是不是甜的,他们会和老校区的花草树木一起成长。

所以,最终我们进行了剪辑思路的调整,决定缩小视角,去专心地讲述和呈现这些孩子在合唱团和音乐相伴成长的故事。

苦乐参半

两年的拍摄中,让我们最有感触,也一直在尝试回答的问题是:这些孩子们是怎么成长的?他们怎么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又如何度过这些挫折?

片子里的每个孩子几乎都哭过,有像权煜飞一样嚎啕大哭的,也有像王路遥一样默默流泪的。

影片中一些孩子的哭泣

但悲伤的情绪并没有一直缠绕着他们。

有一天下午我去拍摄合唱团训练,一个小女孩看上去很不开心,她告诉袁老师,家里现在租的房子没法继续住了,下个星期就要搬家,但是爸爸妈妈也不知道能搬到哪里去,一切都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当时听到这件事特别有代入感。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出门返校的时候父母还在收拾东西,下一次回家的时候,她也不知道会回到怎样的家里去。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该是一个多么令人焦虑、令人心情沮丧的至暗时刻。

但是那天下午,这个小女孩跟着大家一起唱歌,唱着唱着,她就随着音乐从自己的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

我想这可能就是孩子们身上独有的力量,他们是又哭又笑的,甚至有些时候是没心没肺的。可能前半个小时还在哭,转过脸来又和大家打闹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开心的时候,也都会有敞怀大笑的时候,但这些孩子们对待生活中悲喜苦乐的方式,总是特别让人动容。因此,我们也希望把拍摄中的一些体验,一些小小的细节和生活片段,用纪录电影的方式呈现给更多的人。

这种苦乐参半的生活不仅仅属于合唱团的孩子们,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就像一场梦

2019年拍摄完成之后,我们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现在都已经高中毕业,走入了人生的新阶段,有的正在不错的学校里学习喜欢的专业,有的已经开始找工作了。

影片中的四个孩子都没有从事和音乐相关的专业。

我们也回去过几次新校区。最近几年,蒲公英中学有了新的发展,它并入了一所小学。袁老师特别高兴,因为她终于有了能在合唱团里待更长时间的学生,不必担心孩子刚学会唱歌就要转学走了。

蒲公英的学生仍然热爱音乐,袁老师的合唱团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之一。

蒲公英中学的新校区

而老校区已经成为历史。2018年年底学校搬到新校区之后,老校区的房子就开始拆除,对面的老三余村也完成了搬迁。以前数万个租住在那里的人们,也不知道他们会在怎样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后来当我们站在新校区的楼顶,看向老校区的方位时,那儿已经是一片空空荡荡的城市绿地

四五年前所拍摄的那些场景就像一场梦,甚至让人怀疑,我们拍摄的这些人和事究竟有没有真正发生过。

因此,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纪录片给这座城市、给这段时光留下影像。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的力量所在,因为纪录片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会帮我们记下一些人生中的片段,记下一些人生中的欢笑和泪水。当我们隔了一段时间再去看这些片段,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也许就是纪录片对于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意义。

谢谢大家!

策划丨斯文、阳子

剪辑丨大凯

上一篇:传承的传承

下一篇:天生杀人狂

『』相关阅读

38集《子夜归》终于定档,主演阵容颜值好高,大胆预测这剧会火! 38集《子夜归》终于定档,主演阵容颜值好高,大胆预测这剧会火! 高分腐剧《海洋之恋~爱之归处~》 高分腐剧《海洋之恋~爱之归处~》 《华山论剑》圆满收官 创新武侠以东方禅意勾绘热血江湖 《华山论剑》圆满收官 创新武侠以东方禅意勾绘热血江湖 值得刷N遍的爱情剧,剧荒必看高颜值宫廷剧 值得刷N遍的爱情剧,剧荒必看高颜值宫廷剧 《献鱼》和《子夜归》今日定档,播出时间相近,谁最可能大爆? 《献鱼》和《子夜归》今日定档,播出时间相近,谁最可能大爆? 《子夜归》《献鱼》相继定档,扶华IP战谁将胜出 《子夜归》《献鱼》相继定档,扶华IP战谁将胜出 腾讯、优酷、爱奇艺都甩出“巅峰剧王”对决,谁能成为黑马登顶? 腾讯、优酷、爱奇艺都甩出“巅峰剧王”对决,谁能成为黑马登顶? 我宣布,许凯田曦薇就是内娱异性恋救星 我宣布,许凯田曦薇就是内娱异性恋救星 《宫雀青云录》上线大象剧场!演绎深宫风云传奇 《宫雀青云录》上线大象剧场!演绎深宫风云传奇 韩剧又上尺度!这部神剧看得我头皮发麻 韩剧又上尺度!这部神剧看得我头皮发麻 冷门高分7部古装探案国产剧! 冷门高分7部古装探案国产剧! 《献鱼》定档,陈飞宇王影璐主演,古装玄幻加逗乐子,女性爽剧 《献鱼》定档,陈飞宇王影璐主演,古装玄幻加逗乐子,女性爽剧 网络剧《乱码迷局》定档8月13日 聚焦高智科技犯罪张力拉满 网络剧《乱码迷局》定档8月13日 聚焦高智科技犯罪张力拉满 《捕风追影》《坏蛋联盟2》《非人哉》…让暑期档更热一点! 《捕风追影》《坏蛋联盟2》《非人哉》…让暑期档更热一点! 《子夜归》定档,许凯田曦薇主演,人与妖的恋爱剧,青年观众最爱 《子夜归》定档,许凯田曦薇主演,人与妖的恋爱剧,青年观众最爱 琼瑶狗血认亲剧《青青河边草》:女主不愿嫁给58岁老头,果断逃婚 琼瑶狗血认亲剧《青青河边草》:女主不愿嫁给58岁老头,果断逃婚 因尺度太大引发争议,这6部限制级恐怖韩剧,每一部都值得重温 因尺度太大引发争议,这6部限制级恐怖韩剧,每一部都值得重温 电视剧《浴血荣光》诗歌海报【风雷动,旌旗奋】 电视剧《浴血荣光》诗歌海报【风雷动,旌旗奋】 《藏海传》韩国首张海报公开,韩网友说该剧偷文化,不准文化输出 《藏海传》韩国首张海报公开,韩网友说该剧偷文化,不准文化输出 8月11日追剧日历,6部热播剧更新,偶像剧《你的降临》今日收官 8月11日追剧日历,6部热播剧更新,偶像剧《你的降临》今日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