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9 04:02:54
在犯罪剧扎堆的当下,《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却跳出了“追凶破案”的套路,以13岁少年杰米的杀人案为切口,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逐层剖开了青少年成长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病灶。Stephen Graham与Owen Cooper的演技碰撞,更让这部剧的每一层叩问都直击人心,尤其是最后一幕父亲的独白,成了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层:个体之困——被“标签”与“算法”吞噬的青春 Owen Cooper饰演的杰米,是全剧最令人窒息的“矛盾体”:他既是持刀杀人的嫌犯,也是被校园霸凌、网络极端思想裹挟的“受害者”。剧作没有将他塑造成“天生恶魔”,而是用细腻的镜头,还原了一个少年如何在“标签化”中逐渐走向崩塌。 1.校园里的“边缘者”标签:“非自愿独身者”“怪胎”的称呼,让他在同龄人中被孤立。霸凌不是拳脚相加的直白暴力,而是眼神的漠视、群体的排挤,这种“冷暴力”像慢毒药,一点点摧毁他的自我认同。 2.网络中的“算法陷阱”:当现实世界充满恶意,杰米转向网络寻求“认同”,却被精准推送的安德鲁·泰特式厌女言论、极端男权思想捕获。算法只懂“投其所好”,却不懂一个13岁少年的心智,根本无法分辨信息的善恶——他以为找到的是“生存指南”,实则是通往深渊的捷径。 Owen Cooper这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尤其是第三集与心理咨询师的对手戏,从抗拒时的眼神躲闪,到崩溃时的嘶吼,再到袒露内心黑暗时的麻木,把一个被“吞噬”的少年形象,刻进了观众的心里。 第二层:家庭之殇——“缺席”的陪伴与“错位”的关爱 Stephen Graham饰演的父亲埃迪,是全剧最令人心疼的“失职者”。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父亲”,努力工作、给孩子买礼物、在警察面前维护儿子,可他的“爱”始终停留在“物质”与“表面”,从未真正走进杰米的内心。 1.“沉默”的沟通鸿沟:饭桌上的话题永远是“作业”“考试”,却没人问一句“你在学校开心吗”“你最近在想什么”。当杰米试图分享网络上的“观点”时,父亲只当是“小孩胡言乱语”,轻易打断——这种“选择性倾听”,让杰米彻底关闭了倾诉的大门。 2.“悔恨”的迟来觉醒:全剧最后一幕,成了无数观众的泪点。埃迪对着杰米的毛绒玩具亲吻、独白,“我以为给你最好的就是爱,却没发现你早已走丢了”。这段没有配乐、只有呼吸与哽咽的镜头,把“中国式家长”(其实是全球共通)的困境暴露无遗:我们总在“为孩子好”,却忘了“孩子需要什么”。家庭本应是青春的“避风港”,却成了压垮杰米的“隐形稻草”。 第三层:社会之责——被“割裂”的成长守护网 《混沌少年时》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悲剧归咎于“个体”或“家庭”,而是指向了整个社会的“失职”。少年的成长,本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编织的“守护网”,可这部剧里,这张网却处处是漏洞。 1.学校的“规避式管理”:面对校园霸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和稀泥”;面对杰米的异常行为,学校只关注“不惹麻烦”,却没有及时介入心理干预——教育成了“维稳工具”,忘了“育人”的本质。 2.社会的“漠视式纵容”:网络平台对极端内容的放任、对青少年心智教育的缺失、对“少年犯罪”的单一化评判(要么严惩要么同情,却很少追问“为什么”),都让“杰米们”失去了被拉回正轨的可能。 剧作采用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更放大了这种“割裂感”——没有剪辑的跳跃,只有时间的流动,就像现实中青少年的成长困境,从不会因为“镜头切换”而消失,只会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慢慢发酵成悲剧。 结语:比“谁是凶手”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凶手” 《混沌少年时》不是一部“爽剧”,它没有给观众“正义得以伸张”的慰藉,反而留下了一堆沉重的问题:当青春被标签、算法、冷漠裹挟时,我们能做什么?当家庭、学校、社会的守护网失效时,谁来接住那些“走丢”的少年? 最后父亲的独白,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忏悔,不如说是给整个社会的“警示钟”——别等悲剧发生了才流泪,别等孩子走丢了才想起“陪伴”。这部剧的价值,就在于它用“混沌”的故事,逼我们看清: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社会”的缩影。 (写在最后,作为Stephen Graham的国内老粉,我今年看了艾美的全程,看到大叔凭此片拿到视帝真的泪目,这么扎实的好演员值得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说它矫情的人,大概这段没有仔细看
下一篇:藏海传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