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04:02:29
这是当我回过头来看去年看过的电影里,在情感上最打动我的一部。对我来说它无关男女,无关阶级,只关于一个在现代生活中失去爱人能力的伤心人。 在电影手册对拉斯冯提尔的专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描述他为了避免厌女的指控改变主角的选取,然而这样的转变很显然并不代表他创作方向和议题深度有不同,因为他的电影总是关于人类共性的情感与欲望。
我提到这件事并不是说电影评论的女性视角没有意义,它们非常有价值,而是说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接受这样的批评。电影中包含大量对女主角身体动作的拍摄,这样的方法对于刻画这样依靠身体和性爱手段谋生的人来说不可谓不恰当,如果将主角换成男性或者跨性别者关于剥削的指控会减少很多,而这件事肖恩·贝克在他之前的电影里也并不是没有做过。拍摄身体是任何一种关于动作的电影会做的事情,就像我们在拳击题材的电影里看到角色健硕的肌肉和凌厉的出拳一样。 并且从戏外导演的创作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对女主角米奇·麦迪森大概也并不存在剥削行为,其中包括他在导演生涯中坚持独立制片,几乎从不卡司明星,和《佛罗里达乐园》里合作过的小演员依然保持了友好的联系等。而米奇·麦迪森为《纽约时报》选择的21世纪十佳电影里包含了两部肖恩·贝卡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当然导演和演员之间势必存在权利关系,这点可以再看看。这方面著名的反例是蕾雅·赛杜在与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合作完《阿黛尔的生活》之后对导演的剥削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对我来说在这部电影里具体的情节与台词的合理性并不那么重要,作为一部为Ani这一角色而生的电影,所有内容都为了构建主角的性格形象与情绪状态服务,同时描绘出布鲁克林街区当下年轻人塑料、空虚的生活状态。 电影的走向几乎完全依靠Ani的动作和选择引导,Ani的生命体验成为唯一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她作为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语。其中她的情感在导演的镜头使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最喜欢的两处分别是: 开头Ani在结束了工作之后乘坐地铁,一边抽电子烟一边过路,这段较长的斯坦尼康跟拍镜头以及ani疲惫蜷缩的神情状态将我们引入她的精神世界。
另一处是在结尾,当ani重新回到这座豪宅,窗外大雪纷飞,轻微畸变的广角镜头下她站在画面中间,被强烈的孤独和寒冷笼罩,一地鸡毛之后白茫茫一片的落寞。
毫无疑问在结尾处ani对igor没有爱情,她也在漫长的斗争之后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实际上这种爱无能大概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只是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又加重了她的这种疲惫感。当戒指回到她的手中,她只能用机械的职业技能去勉强回馈这份来自共同阶层的善意,一套无情的动作与电影的开头形成对照。
主线找人剧情的闲笔是布鲁克林街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糜烂空虚,胸无志向,沉迷电子娱乐和社交软件。而电影的前半段梦幻的起笔也与这一命题吻合,幻想一夜暴富,幻想霸道总裁爱上我,这不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沉迷于小红书式光鲜洒脱的切面生活的展示吗?一个具体的人早就不存在。
因此电影的情节框架如何并不重要,讨论ivan为什么会与ani结婚,ani又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答应了毫无意义,因为这正是对当下时代氛围的书写,正如两人热恋时候背景巨型LED天花板一样,鲜艳虚假的烟花衬托塑料的情感,每个人逢场作戏,一切都是那么虚伪。
这样一部不矫情不做作的电影,怎么不当下呢?而这样一个拥有完整行为逻辑、情绪感知和鲜明性情的人,怎么不算一个好的角色呢? 而这部电影在国内收获如此低的口碑也很正常,毕竟没什么人愿意去直视一个有原罪、有瑕疵的不那么勇敢正直的人的内心。 而现在大家也不看电影了,大家更喜欢看脱口秀和短视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深度解析】真经不是谁都能取的,普通人的一生不过如此
下一篇:个人魅力就跟咳嗽一样,藏不住